1、只有同情和尊重的氛圍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習。老師們和孩子們的日常交流中,必須保持這些日漸消失的美德(在與孩子的交流中熟練和謹小慎微,不容易粗暴和被激怒)。
2、“就事論事,絕不攻擊孩子的品行”正是交流的基本原則,適用于老師和孩子之間的所有交流。根據(jù)不同情況自如地運用這一原則也正是有效教學的本質(zhì)所在。
3、與孩子爭辯只會招致孩子更大的敵意和反抗。要邀請孩子合作,與其改變他們的想法,不如改善他們的情緒。
4、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,應(yīng)該盡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診斷和預(yù)言。更不要把孩子的往事和或者孩子的家人扯進來。診斷孩子是危險的,將孩子與別人對比也是有害的。這可能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影響。孩子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實現(xiàn)老師對他的悲觀預(yù)測。他很有可能成為老師所說的那種人。
5、明智的老師跟孩子說話就像對家里的客人說話一樣。
6、尊重孩子,摒棄語言上的暴力(比如訓話、責難、嘲諷等)、不逼迫孩子承諾和保證,不讓他們的內(nèi)心產(chǎn)生罪惡感。就事論事,對孩子提供及時的恰當?shù)膸椭?/span>